- - 在線教育,這半年……
“戰爭”對于這個行業是一件大好事,只有“戰爭”才能真正快速地推動行業的進步和發展——教育圈KOL,公眾號“獨立思考”昨日感慨。在描述教育行業“上半場剛進行到一半”時,作者表示,一個行業發展的終局,總要有人成為英雄、有人成為炮灰的,這總比一直是自己種自己家地的小農意識要激動人心得多。當然,我覺得現在還是戰爭的初級階段,還沒到真的刺刀見紅進而尸骨遍地的時候呢。
作者這樣判斷主要來源于這半年對于以下幾點的思考:
不止一個投資人說,看了一圈在線教育行業的創業公司,發現在一級市場找項目投還不如在二級市場買入 EDU 和 TAL 的股票。一級市場好項目奇缺。
好像在線教育行業的資本寒冬已經開始解凍了,但其實也沒多熱,基本屬于理性范疇。
表面似乎波瀾不驚,但其實暗流涌動,因為賺錢的都在開始悶頭賺錢。
A 股那些教育概念股的市值一步步地走低。
很多在線教育的創業公司融資的時候,會找到新東方和好未來。這其實也隱隱佐證了兩家公司雙寡頭趨勢的逐步形成。
- -為什么一對一機構轉型班課機構很難成功?
對于觀察者來說,以年或半年為單位,或許有上下半場之分,但對于企業,每一天似乎都時關乎生死、亦或發展的狂奔。在《為什么一對一機構轉型班課機構很難成功?》一文中, 來自錦州的青藤教育分享了機構在班課和一對一的“雙線探索”。
2014年暑假,成立1年多的青藤教育決心把班課做起來,并將“一對一”和“班課”并行,逐漸發現在一對一向班課轉型有諸多需要注意的點:
班課校區的面積和教室格局很重要,而且最好有擴展性——即隨著業務發展最好附近還有別的可租空間,而班課校區對于地理位置和與學校的距離要求并沒有那么高;一對一機構則恰恰相反,對于地理位置的要求很高,而對于校區大小的要求不算太高,因為一對一的口碑傳播性不強,而且報課的時間點比較分散,機構很難針對性做運營活動。
一對一和班課對教師的核心要求完全不同,業務本身沒有好壞,只有老師適不適合,從最開始就引導老師做好自己的定位,并針對性的對大家做培訓,讓大家快速進入業務上升通道,而不是在兩個業務間搖擺不定,是非常重要的。
班課必須是“死”的。無論是教研設計還是教學內容,都應該盡可能做到可控、可操作的標準化,而不能像一對一那樣,以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各種需求為首要目標。
一對一畢竟是服務行業,因而咨詢顧問和課程包的角色非常重要。
作者認為,在機構開展這兩塊業務,更好的方式是直接拆分團隊,或者組建新團隊,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新業務起步可能會艱難一些,但后期兩條獨立的線相互影響會小很多。
有數據顯示,過去的五年間我國幼兒教師流失了83萬之多,相當于每年40%的幼兒園老師從原有崗位離開,幼師流動性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幼兒園行業發展的頑疾。
在年新生兒即將突破2000萬人的二胎潮下,幼兒園的數量迅速增長,資本也大量流向幼兒園,然而幼兒園老師面臨的問題卻未有明顯改善。
一方面,政策的投入總體在不斷加大: 據統計,全國教育經費中學前教育經費從2009年的245億元猛增至2010年的728億元,2012年翻倍至1500億元,之后每年以超過15%的增長率大幅增長,學前教育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從2013年的3.5%達到2016年的7.2%。
另一方面,教師的缺口仍然存在: 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曾經對缺口做過估算,到2021年學前教育階段的在園幼兒數將達到5750.82萬人,需要專任教師383.39萬人,保育員191.69萬人,教師總需求量575.08萬人。
從實際情況看來,基層幼師缺乏的主要問題是工資低,壓力大。 2016年約有50%的幼師每月到手工資不足2000元,僅有15%的幼師每月實發工資超過3000元。公辦園所和中高端民辦園所的幼師工資高于平均值,但也往往低于當地的人均工資水平。
沒有誘人的薪水和完善的職業規劃,就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整體來看目前幼兒園老師的平均綜合素質并不高。
新民促法通過后,未來大多數的幼兒園將被普惠,難以賺錢也不會虧錢,生均月收費標準或將降至千元以內,隨之而來的幼師待遇,大部分將由政府買單,但受制于不同地區財政實力的不同,整個實現過程,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