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教育行業IT投資總規模達到439.1億元,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帶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今年,傳統教育培訓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紛紛殺進在線教育市場,使得在線教育更是一路高歌猛進,贏得大量資本的青睞。但中國在線教育的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卻鮮有優秀模式出現,眾多外來物種也日漸凸顯出水土不服的態勢。這樣的發展環境下,有必要深入分我國在線教育的發展狀況,厘清優勢與不足,找到出路與方向。
日前,賽迪網記者就在線教育的相關問題采訪了我,現將采訪內容呈現如下:
記者: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方式而言,是良性補充還是徹底顛覆?
張泰倫:面向成年人的技能和語言培訓領域,在線教育正在發揮較好的作用
在線教育對于面向成年人的技能(這里主要指財會、公務員、司法、編程等,不包括工業技術類)和語言培訓領域,正在發揮較好的作用,舉幾個例子:
面向成年人的網校尤其是移動網校出現、以及移動學習產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節約了路程成本、降低了學費,學員拿著手機隨時隨地都可學習,一些不太發達地區的學員也僅需一根網線即可享受同樣優質的資源。這里說的學習是指看教學視頻、做練習題等方式,中華會計網校、拓詞和猿題庫是這方面的代表。
學員可以方便地學前預習,從而在線下課堂中更多地和老師交流解惑,課后復習也方便,一定程度上有點“翻轉課堂”的意思。不過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翻轉課堂”,培訓機構還應下功夫調整教學流程和課堂形態。
在線社區為學員交流、分享、學習、甚至是吐槽提供了重要平臺。社區作為一個“古老”的互聯網產品,對于重度學員作用很大。社區上了規模以后也比較容易變現,比如廣告、賣課程等,滬江網是典型代表。
交互式編程學習受到開發者歡迎,典型的如Codecademy,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產品。
C2C教育模式的出現使得個人之間智力和經驗的傳授和交易更為便利,國內獨立的平臺有多貝、傳課等,大平臺下面的子平臺有yy教育、淘寶同學等,國外有Udemy、Google的Helpouts等。教師個體是有可能獲得收益的,如邢帥。淘寶同學和yy教育這類國內大平臺下面的C2C子平臺沒有短期盈利壓力、后有大平臺的資金支持,短期內作用應該主要還是聚人氣和流量,如果貿然向教師要求收入分成可能會把教師逼到別的免費平臺上去。另外淘寶同學雖然稱近期以做機構為主,但教培機構不傻、很清楚平臺是和自己搶老師的,所以最多也就是拿平臺當營銷渠道用。傳課多貝第九課堂這種國內獨立的平臺現在還看不到彼岸,甚至可以說有沒有彼岸還要打問號。因為學習者如果要在線學習,他的需求必然是明確的、細分的一個針尖般的需求,問題是平臺能把海量的針尖都覆蓋到么?能把所有針尖都做深做透么?能保證所有針尖的教育資源都是優質的么?所以平臺很難有效滿足學習者特定細分的學習需求,比如俺就要學注會里的審計一門課,俺肯定上會計網校而不是多貝或傳課。而比較大眾化的內容,比如教企業怎么融資、演講技巧這些,往往替代品很多,平臺收費不易。
如果和20年前沒有互聯網時候的技能和語言培訓相比,當下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可以說在線教育補充了語言培訓領域、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職業技能培訓領域。
MOOC在國內很可能會流于形式
MOOC和一些門戶網站上的公開課區別在于不僅僅有視頻教學,還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教學方法和流程,如隨堂測試、課上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作業、互相批改、分組協作、期末考試和證書等。預計國外MOOC會保持或拉大領先差距。
2013年6月清華北大加入了美國在線教育平臺edX,成為edX旗下首批亞洲高校成員;2013年7月復旦和上海交大同時加入了Coursera平臺,象征著我國高校開始探索MOOC。盡管如此,受限于我國教育體制和高校行政化的現狀,MOOC在國內很可能會流于形式。一方面相當多大學生是抱著拿學位文憑的心態混,而非真心學東西,而國內MOOC在很長時間內不可能達到能發證書;另一方面因為很多高校線下都教不好,線上能教好么。
怎么破?還是期待高校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吧。
看好面向剛需的早教的在線教育APP
面向早教的在線教育其實主要是一些早教APP,以PAD上的為主,比較看好一些面向剛需的工具,比如識字、學說話、辨識動植物、兒歌等。早教APP的主要問題在于變現,目前大家在探索,O2O或增值服務可能是方向。
如果和20年前沒有互聯網時候的早教相比,當下形態未發生大變化,多了一個早教APP的工具,而且限于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所以這塊算個小補充吧。
K12在線教育的突破需要跨界人才、較高投入、強大的互聯網基因
K12在線教育這塊有些復雜,大家討論的也比較多,畢竟每個人都是過來人。先看看發展階段:
在線教育1.0:代表:四中網校、黃岡網校;特點: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的網校;現狀:在沙灘上。
在線教育2.0:代表:學而思網校、vko等,以視頻為主的產品;特點:把線下教學復制到線上 Offline copy to Online,做的好的有些局部創新如學而思的視頻課程,對用戶體驗有一定關注,但還遠遠遠不夠。學而思的E度社區做的不錯,聯同網校能起到不錯的營銷作用。巨人網校前不久上線、據說龍文也要投5000萬做網校。但個人預計做好了也就是像學而思一樣起到些宣傳營銷作用,根源上這些機構很缺乏互聯網基因,另外網校和線下業務容易左右手互搏也早已是業內共識。在線教育2.0現狀:《活著》。學而思網校營收占比僅3%、已經虧損5年,其他沒有收入支撐的創業類K12在線教育網站未來十有八九也是在沙灘上。
通過比較分析K12在線教育:
面向成年人的語言類在線教育、技能類在線教育均有一定發展,出現了一些較為成功的產品,如滬江網、猿題庫等。預計未來這塊還會有大發展,尤其是在基于大數據的應用方向。
目前K12在線教育產品可分四類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產品處于第四象限。第二象限完全沒有,一三象限極少。為什么呢?因為成功的產品必須同時滿足學生和家長,而絕大多數產品兩者都做不到。
那些產品原理上是有用的,比如把教師講課錄下來做成視頻課,或是做個在線題庫,但是一旦放到網上就是渣渣:
一是學生在互聯網上是完全的自由人,和坐在教室里可不一樣,不會有老師盯住他,學生只會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娛樂。
二是同樣一個老師講課,現場聽課和在線聽課有天壤之別:
現場除了聽覺(教室是符合聲學原理設計的)和視覺(真人裸眼3D IMAX),還有嗅覺(黑板粉筆書本課桌,沒準哪個女老師還用了點香水)、觸覺(老師聲音帶來的細微的震動感)、“第六感”(下一點名的不會是我吧?),網上變成“2D錄像縮小版”,而且錄制質量一般很差,完全沒有鏡頭感、音效大打折扣,更不用提什么燈光效果等等。因此從用戶體驗角度上看,就像iPhone5和大哥大的區別,就像滿漢全席和豬飼料的區別那樣大。
現場是一群同學一起學,家里是一個人看,沒有課堂里那種學習氛圍;現場一般可以課上或課后向老師提問,網上沒人可問;現場有強制性,家里上網不可能家長一直坐一邊盯著,強制性很差;學校的作業都做不完,還有空做在線練習?
更大的問題是,就算網上能做到和現場完完全全一樣的體驗,在線學習的吸引力能PK得過在線游戲、在線電影么?
貌似K12在線教育是個無解的陷阱。貌似。
但這塊市場是巨大的,還是剛需,怎么破?
只有既能讓學生感興趣(不是嘴上講感興趣,而是他能為了在線學習不去玩游戲聊天),家長認可愿意付費(家長主要關注提分,以及在線學習會不會分心去玩),這樣的產品才能成功,這樣的產品才算在線學習3.0產品。
能同時滿足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在線學習3.0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看尚未出現。
做這樣的產品,需要跨界的人才、一定時期內較高的投入、強大的互聯網基因。
這樣的產品,在傳統教育培訓機構很難產生,因為缺第一第三條;在創業公司也很難產生,因為缺第二條;在互聯網公司要好一些,看能否找到跨界人才做。
這里說的跨界,不僅僅是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
記者:在線教育剛剛起步,您覺得存在哪些問題或發展瓶頸,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張泰倫:其實2000年前后互聯網泡沫時期就有在線教育早期雛形,2008年正保遠程就在紐交所上市了,2010年前后一批教育公司在美上市(這一批公司基本都是新東方2006年上市后風投投的),如學而思、學大、安博等,此后教育(準確的說是培訓)行業就被投資圈盯上了。而任何一個熱點都逃不出互聯網的天網恢恢,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遠未市場化、存在巨大互聯網化潛力的領域,教育和互聯網的結合,也就是在線教育,從2011年開始引發熱烈討論,2012年迸發出大量產品!當然也有早就入行多年的機構如滬江網、新東方在線等,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他們的成功是很難復制的,人家積累很多年了。
制約我國在線教育的根本瓶頸,可能是如前面K12部分所述,“教育”這個詞實際上的意思已經不再是傳統或典型意義上的意思(素質教育,或美帝社會里的教育),而是受社會現狀影響,變異成了培訓、速成班、補習、應試輔導,淪為文憑的奴隸。
從美國蓬勃發展的c2c類、高等教育、IT/互聯網類在線教育可以看出來,在線教育最大的優勢,是幫助自主自愿學習的人更有效地提升自己,這也體現出平等、自由的互聯網精神。這種互聯網精神和國內異化的教育環境是很不兼容的,體現出來就是缺少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人,因為這兩個領域基因差異很大。
所以在國內社會和教育現狀下,在線教育的優勢大打折扣,表現出來就是c2c、K12和高等教育領域缺乏成功的產品,絕大多數US copy to China的產品都沒發展起來。
從產品現狀看,大家普遍處于試錯階段,2011-2013這個階段新出來的產品,基本上是純互聯網團隊做的或是純教育團隊做的,缺少復合型人才和團隊,是業內共識的困境。不僅如此,這批產品中很多是US copy to China,比如在線1對1、c2c等等,如何迅速改成符合國情的產品,是個挑戰,這些產品我覺得前景堪憂。但猿題庫我覺得挺好,是有互聯網基因的能幫用戶解決具體問題的不錯工具,運用大數據思維把一個小細分模塊做深了,據說題目內容是與華圖教育合作的。極智批改也不錯,把常被忽視的英語口語寫作批改做深了,能為用戶帶來實在的提高和價值,是小而美的工具方向。
如果說創業建議,有幾條供大家批判參考:
一些潛在的陷阱
珍惜繩命,遠離C2C平臺。平臺的事情是BAT、360、yy去做的,創業者沒前途,2年前我這么說,現在看是對的。C2C平臺有內在邏輯,在用戶規模達到海量之前,長尾上那點需求只能塞牙縫,而且還面臨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學習效果難以預測、產品質量評估機制缺失等內在問題。淘寶同學在內部并非強勢項目,短期內很難顛覆誰。巨頭都很難做好的一件事,創業者們還是躲躲吧。
流量生意/中間頁這種形態的產品,很容易受到搜索引擎的擠壓,比如jiaoyu.baidu.com(可能會演進成教育領域的大眾點評,據說還有更宏大的目標),還有各種導航頁的擠壓,如edu.360.cn,而且現在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所以你懂得。
面向未成年人的、試圖通過在線1對1或1對N在網上完成學習閉環的,應該是個陷阱,體驗方面在線和線下的巨大差異在K12部分有分析過。個性化問題的輔導還是放在線下比較好,在線教育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所有環節都替代線下。
有些產品原理上有用,比如把不會的題傳到網上讓老師幫解答,但是輸入過程麻煩,解答的實時性得不到保障,產品易用性是大問題。
還有做在線英語口語的,剛需用戶范圍很小,主要是快要出國留學的人和少數精英白領,體驗也不如線下,價格倒是便宜不少,不過那些用戶可能對價格不甚敏感。
校園社交是個聽上去讓人興奮的想法,實際上替代品太多,估計很難發展起來。
微課程是個趨勢,但僅僅碎片化還不夠,你可以連著聽一兩個小時的郭德綱相聲,但是可能聽5分鐘語法課就困了。
可能的機會
比較適合線上的產品形態有:
稀缺課程的單向傳播、在線快捷測試和練習(如猿題庫;K12這塊單純的題庫是玩不轉的)、垂直社區、編程的在線仿真環境等。
垂直社區可能是個較好的方向,有滬江網的成功案例在,但別忘了人家做了很多年,而且是做外語這塊幾乎人人都有需求的領域。要做社區得找好切入點并做好熬的準備。
逆向思維有時會有收獲,現在很多語言學習網站都是教國人學英語,另一方面現在國際上學漢語是有剛需的,為什么不向這個方向探索呢?
傳統線下機構如果想做線上,可以先從微信這一個點切入,做點營銷和客服,試試手找點感覺。在目前的形勢下,上來就高舉高打做網校的結局很可能是“不舉被打”。最好的辦法就是老板彎下腰親自到互聯網公司里考察考察,多和互聯網人混混。傳統意義上的網校更多為機構起到宣傳營銷的作用,靠它賺錢很難。
細分領域里職業培訓可能相對好一些,一方面職場競爭激烈大家亟需充電,另一方面也“受益于”落后的大學教育。而且學習者和付費者是同一個人,且有較強支付能力,這都比K12、早教強不少。正保遠程Q3的財報印證了這一點(繳費學員總數達64萬8千4百人次,比2012年同期增加71.7%,凈利潤為220萬美元,較 2012年同期增加了65.6%)。此外上班族比較理想的就是在家/辦公室或上下班路上學習,因此對在線學習尤其是移動學習有明確的需求。做這塊寧做窄不做寬,即便巨頭進入在線教育,也很難吃掉每個細分領域,詳見“產品定位”部分。
如果要做K12,就必須同時抓住學生的眼球和家長的錢包,如果能做到,就是全球No.1,因為國外也沒有很好的solution。這對于普通創業者來說門檻過高,需要跨的界比較多。
此外建議多看多研究國外教育網站,好網站很多。借鑒之前一定想明白是否符合國情,千萬別無腦抄。
產品定位宜窄不宜寬
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考慮定位自己的產品:
第一個維度:按年齡階段,即早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繼續教育這些階段。
第二個維度:按學科和細分要點,即語文(如寫作、文言文等要點)、英語(如詞匯、語法、寫作、口語等要點)、數學、科學等,面向成年人的還有會計、建筑、法律、公務員、各種編程開發等。
第三個維度:將教學流程分解為老師備課、學生預習、課程的單向信息傳遞、知識的單向接收、問題提出和解答、師生交流、學生間交流、隨堂練習、作業布置與批改、階段測試、考前輔導、模擬考試、考后分析、針對性補差、選擇性培優、志愿報考決策參考、教育大數據統計和挖掘等等小模塊。
參照這三個維度,挑出自己能做又有市場潛力的一塊,哪怕只有一個點做好,讓學生喜歡,能幫學生解決他具體問題,為他減負而不是增加負擔,多少能幫他記住理解些東西,這樣的產品才有可能成功。
這樣的產品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需要跨界的能力。這樣的產品需要正確的定位、投入也較高,風險也高因為是原創,不是一般創業者玩得起的,但做成了就是顛覆性的、門檻很高。
真正的創新需要結構和重構,這建立在對用戶深入了解和產品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這個只能自己去摸索,比如K12這塊,如何能抓住學生眼球,既滿足學生好看好玩的需求又滿足家長有效提分的需求。
融入巨頭生態系統
圍繞著巨頭成為他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個理性的選擇,賺送水的錢,比如為教育機構提供微博微信的代運營等、給教師當經紀人拉他們到大平臺上去講課等等,如yy,幫人賺錢自己肯定也能賺到。
說到yy、淘寶同學這種平臺/工具,為教師“去機構化”創造了條件,營銷、收款、教學過程、客服這些環節理論上都可以放在平臺上,比較適合以較低價格開班課。這樣教師可以從機構的“盤剝”下解放出來,還可節約掉房租成本,通過在線授課,有一定號召力的教師應可活的比在機構中滋潤的多。
另外,也許幾個好教師結成合伙企業去大平臺講課效率更高些,還可以共同承擔公共成本(網絡營銷、客服等),每個人的凈收入=個人總收入-公共支出,合伙企業本身并不積累利潤。在合伙企業中教師是主人,而在機構公司中是被雇傭被“剝削”的普通員工。合伙企業還有個好處是不存在雙重繳稅問題。此外以教師合伙企業的身份而不是個人的身份,和平臺合作時有更大機會爭取到有利條件。
題外話,《中國合伙人》和新東方有一個區別是,目前以新東方為代表的教培機構是公司制,不是合伙制,詳見《公司法》、《合伙企業法》。
所以有心的創業者可以探索這種經紀模式,把教師組織為合伙企業,到大平臺上授課。
記者:在線教育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的產物,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教育,內容依然是王道,怎樣保證內容質量?
張泰倫:先跑個題,好萊塢電影是純商業化的,利潤就是繩命,人家怎么保證內容質量呢?好導演、好劇本、好演員、工業化的制作流程、高成本投入、工業光魔級別的技術。也有低成本大回報的個案,但平均下來,資源(軟的和硬的)的投入是內容質量的保證、是票房的保證(當然還有宣發等)。阿凡達、鋼鐵俠這些片子,哪個學生不愛看的?
那么教育內容質量呢?同理。
誰能作出好的教育內容呢?巨頭。
所以等巨頭琢磨明白了,好內容就會有了。用戶高興因為內容好,巨頭也高興因為拿下了市場份額,win-win。
記者:有人認為在線教育能夠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靠譜嗎?
張泰倫:首先一點,由于數字鴻溝導致的問題,在線教育解決不了。
其次,K12優質資源是稀缺的,其擁有者往往是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拿出來共產不太現實。
第三,在面向成年人的標準化技能培訓方面,是有較大作用的,只要花幾百元,小縣城里打工仔也可以和北上廣學員學到同樣好的會計課程、開發課程等等。
記者:目前在線教育的分布狀態怎樣?三四線城市,中、西部城市具備大力發展在線教育的條件嗎?
張泰倫:
用戶分布上沒有權威的數據,個人認為應集中于一二線城市。
做在線教育瓶頸不在土地、人數這些方面,主要靠人才(“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做好在線教育至少需要兩方面人才,一是教育專業人才、二是互聯網人才,如果想在K12方面突破還需要其他跨界人才。
如此看來,中西部城市缺乏發展在線教育的資源。然而在線教育有利于學員跨地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中西部城市倒是可以大力發展在線教育學員、鼓勵在線學習,比如在大學,可以考慮接受在線學習成績并給予相應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