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試點經驗,充分借鑒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果的基礎上,近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20年起實施“強基計劃”。
這是繼《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以來,高校人才選拔培養迎來的又一重大變革。作為新高考在新時代的新突破,集中體現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與之前試點的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從選拔定位、試點學校范圍、招生專業、報考條件到入圍高校考核方式、錄取方式及培養模式等,進行了系統性重塑。
明確,起步階段,遴選一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結合高校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專業安排招生。
就考核而言,取消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的做法,將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錄取”改為“基于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按綜合成績重新排序、擇優錄取,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發布后,同時,教育部指導高校積極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筆試、面試,增強選才的科學性。
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目標,強基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更好地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正義,有助于高校個性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又能針對性地確保國家戰略領域的后備人才儲備。
奔著問題去,立足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將評價選拔體系系統性重塑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除“五唯”評價機制改革、推進高等教育相關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緊密結合,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標。
強基計劃明確,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單獨制定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吸納這些學生參與項目研究,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為關鍵領域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
“它打通了拔尖創新人才的評—選—育—用等多個關鍵環節,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應需選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盡其用。”
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基礎學科對于原始創新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呈現“卡脖子”局面,與基礎學科發展較慢,頂尖基礎學科人才缺乏密切相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在面臨專業選擇時,受社會輿論、收入排行等影響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熱門專業。
“強基計劃首次在人才選拔的政策設計中明確提出重點在基礎學科安排招生專業,真正選拔出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領域人才需求。”這體現了教育評價改革的大邏輯,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才培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這也必將對未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結構調整產生深遠影響。
在選拔方式上,強基計劃拓寬了人才選拔的視野,拓展了考生評價的維度,依據考試成績但不“唯分數”,面向考生的長遠發展而不局限于現有水平,立足于對考生的內在特質進行全面、綜合、深入的考查而不再倚重一些外顯的指標。
“這是考試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釋放的強烈信號。”通過在高校人才選拔上發力,逐步形成多元評價基礎上的多元錄取局面,雖然這一計劃規模不大,涉及的人數不多,但影響面較廣,足以形成積極導向,以破除唯分數、唯論文的務實舉措來詮釋一種新的人才觀念。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平穩落地,新高考正在不斷地完善和推進。新高考改革試點是“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上海自2014年實施以來,新高考改革試點堅持“兩依據一參考”基本選才辦法,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穩步推進,獲得考生和家長以及社會輿論的認可。
“強基計劃在選拔方面,對高考成績給予了足夠重視,對綜合素質和能力考核借鑒上海等改革省份經驗,提出了更加具體可操作的評價辦法,務實穩妥,是對浮躁功利、弄虛作假風氣的摒棄,是對優良教育傳統和公平正義的堅守。”強基計劃直面問題打出具有強大系統合力的“組合拳”,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又好又快成長安裝了“加速器”。
隨著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來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實現人才培養全面育人、綜合發展,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促進科學育才、公平選材,成為時代要求。
“基礎教育需要遵循創新人才成長規律,高中是創新素養培養、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關鍵期,我們對其內在規律、方式方法的認識和把握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要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培育優質土壤,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成長進步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興趣、特長轉化為能服務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學科、專業、職業上去。
強基計劃的實施,不僅會優化高中育人方式,也將給高等教育帶來深遠影響,倒逼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制度:高校怎樣考核才能保證選才的科學性?不允許高考前“掐尖”,高校拿什么特色吸引優秀生源?招進來了,如何培養?如何管理?如何評價?如何暢通成長發展通道、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